活得通透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很佩服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活得通透的人,没有特别想维持的关系,也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走近的人不抗拒,离开的人不强留,就连吃亏也懒得计较。”

可以说,活得通透,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只可惜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活得通透:蔡澜的另类生活智慧》,是知名作家、生活家蔡澜的全情力作,集结其八十余年生活智慧,从为人处世、情感答疑、日常美食、生活琐碎等多个方面剖析人生越活越通透的秘密,堪称写给所有人的人生另类通关秘籍。

作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对文学、美食、电影、书法、金石等样样精通,活得潇洒,过得任性。其文亦如其人,风趣幽默,看似随意又饱含哲理,读来令人发笑、引人深思。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共同探讨一个人越活越通透的秘密。

01

“任性”哲学,越活越通透

尊·休斯敦说过,“享受人生的快乐,由牺牲一点点健康开始。”

蔡澜对此表示认同,并由此引出“任性”的哲学,同时也强调,所谓的牺牲一点点的健康,并非一个致命的代价。

比如人到中年,难免身材发福,有人会为身材焦虑所烦恼,于是拼命运动,试图与青春时期的身材与活力一争长短,哪怕明明知道这是一场打不赢的仗。

但在蔡澜看来,身材发福又如何呢?一个人只要衣着干净,不蓬头垢面,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亦让别人看见也舒服,与胖和瘦无关,闲时散散步,看看花,足矣。

运动同理。不必强求昂贵的私教课,或大牌的运动服,甚至不必花钱,在公园做做体操、在街头自由散步也很好。毕竟,身体健康很重要,但是思想健康更不能缺少。

自律即王道的时代,“任性”成了贬义词,从小孩子到成年人,无不被“不要任性”所束缚,要努力学习、要勤奋工作,舍弃安逸享乐,活成千篇一律。

但是,诚如蔡澜在书中所说:

“大家都知道自由的可贵,但是大家都用“健康”这两个字来束缚自己。让你在身体上有个百分百的健康吧,让你活到一百岁吧,让你安安稳稳地坐在摇椅上,望向远处吧!但是脑袋一片空白,一点美好的回忆都没有,这不叫健康,这叫惩罚。”

蔡澜也尤为强调“任性”哲学的关键,即“任性”绝非不管不顾,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适当抛却世俗的观念桎梏,多旅行、多阅读、多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尽可能保持身体健康、心灵自在,凡事不强求,自然越活越通透。

02

活出自我,做自己最快乐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说过:“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蔡澜也认为做自己最快乐。

生活在一个“会做人”的社会,蔡澜从小就被父母亲教导,“乖,有些话是不能当人家的面前说的。”渐渐地,这些不能当着人家面说的话,变成了讨好人家的话。

比如,会对邻居家的胖八婆说:“阿姨,你一定整天吃好东西。”出来做事,更会在老板面前说:“这都是你有眼光。”看到又讨厌又可恶的孩子,也要说:“真聪明,长大了不得了。”

会做人并非是件坏事,但是太会做人,等同于虚伪,不知不觉中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应声虫和骗子。

也因此,蔡澜感慨,老了之后,最大的享受是说真话。写文章不求留世,工作当消遣,有什么说什么,东西不好吃就说不好吃,不喜欢被人用手拍就直言以告,“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我,因为我已经不管人家怎么看我,余生学习不会做人。”

除了说真话,还要“穿自己的衣服”。有一次,蔡澜遇到一个过去认识的人,他打招呼,“好久不见”。对方说,“我倒常看到你,你穿着拖鞋和短裤,在旺角跑。”

蔡澜暗想,去菜市场买菜,穿西装打领带,不是发疯了吗?衣着这问题,最主要的还是看场合,更要紧的,是舒不舒服。

当你对潮流不甚在意的时候,买东西便能更客观,更有选择性,即便是大减价的衣服,只要质量足够好,也不妨购买,甚至还能省一笔钱。

总之,不管穿西装也好,穿牛仔裤也罢,穿自己要穿的,而不是穿别人要你穿的。这是人生最低的自由要求。

学会说真话,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而非跟在各种大咖观点身后转发了事;学会穿自己的衣服,买一件衣服是因为自己真的需要或喜欢,而非因为大家都在穿。无惧他人目光,人生的快乐,永远在于活出一个真性情的自我。

03

勤学善问,令人受益终身

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

蔡澜在书中分享了一件小事,知识分子到了田中,感叹农夫们的本事,“原来你们会看月色,又能预测天气,真是了不起!”老百姓则耸耸肩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呀。”

知识分子最大的毛病,莫过于以为自己了不起,学会一样东西,听到一个事件,马上就要大声炫耀出来:“我会这,我会那。”而真正学会的人,却往往像农夫一样不出声,耸耸肩说:“没有什么了不起。”

在蔡澜看来,所谓学问,学学问问,就学会了嘛。最怕你不愿去学,不肯去问。

毕竟,真正的学问,不完全是靠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或关在家中闭门阅书无数得来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门外广阔的世界、生活中各样的人群,同样能教会我们一些更有趣也更实用的东西。

善于发问之余,也要学会“倾听”,不与人做无用之争。蔡澜先生对此深有体会,“经验告诉我,听总比说好。任何事,什么意见,只要不干扰我的生活,我笑着听。”

著名刑法学人罗翔教授曾说过,人要接受自己的局限性,承认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承认自己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阅读是有限的,整个人处在偏?中,人的一生都在走出偏?。

怀着一颗勤学善问之心,去不断汲取知识与学问,同时也要明白自己的认知与学识是有局限性的,如此方才不会骄傲自满,才能在持续的学习与进取中受益终身。

04

好好吃饭,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曾说,“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爱、好好休息。”

在蔡澜看来,吃,也是一种学问。就好比爱看书的人,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也会接触古希腊的神话、拜伦的诗、莎士比亚的戏剧。美食亦如此,不妨对各种食物都勇敢尝试一下,口味杂一点,兴趣广一点,接触多一点,生活便会多很多乐趣。

此外,吃的文化,还是交朋友的“利器”。比如,你和宁波人谈起蟹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你和海外的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档的最好吃。你和台湾人的话题,也离不开蚵仔面线、卤肉饭和贡丸……美食也可以成为一种社交桥梁。

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是“美味享受、饮食养生”,而蔡澜则表示,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比如馅料丰富的美食“大包”,因包大,要十五分钟以上才能熟透。这时,香喷喷上桌,看见那个头之大,孩子都“哇”的一声叫了出来。这种味觉和童趣,是汉堡包永远给不了我们的。

三餐四季的平淡岁月里,美食寄托着人们与亲友、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羁绊,亦蕴藏着最简单的智慧。好好吃饭,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我们在这生活不易、人生多艰的时代背景下,对生活最大的热情。

05

人生只有一次,不妨“任性”一些。

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追求衣食无忧,也向往精神富足,只要肯用心,再平凡的生活,也能把日子过得闪闪发亮。

愿每个人都能悦纳自己,活出通透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gjml.com/ysbk/175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