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健康,全靠有规律的“养”。
《黄帝内经》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只有遵循经脉气血运行的自然规律,方能使身体达成和谐。
01
睡好两觉
人之所以会生病,就在于阴阳失调。
有些人夜生活过多,错过了睡子午觉的时机。影响了人体阴阳之气的正常生发,让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一些癌症高发群体,不少都存在熬夜、黑白颠倒的工作状态。
《黄帝内经》讲:“人卧血归于肝。”
肝血充足,才能使百脉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得以濡养。
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容易影响三焦、肝胆的功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
一定要睡好子午觉的认识,为自己的生命储蓄健康。
南怀瑾曾表示:
“正子只要闭眼睡着三分钟,就等于睡了两个钟头;正午时,哪怕只有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
按《黄帝内经》睡眠理论:
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
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以前上床,准备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午觉宜安排在中午12点左右,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午休30-60分钟即可。
《老老恒言》曰:“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
睡前神宜定、宜静,忌七情过极,读书思虑,亦不可剧烈运动。
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舒缓的音乐,使身体逐渐入静。
02
吃好三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寿为本。
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饥饱适中,才能养出好身体。
遵循“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餐吃少”的膳食原则。
食物的种类也要尽可能地丰富,营养搭配均衡。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饮食要多样化,主食副食、粗粮细粮、荤素搭配合理。
记住一句顺口溜: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都吃够。
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
成年人每天应摄入的肉类应为50~70克、鱼虾类50~克,
而蔬菜类应达到~克、水果~克、谷类薯类及杂豆~克。
人体每日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每种都要吃一点,不应该挑食。
自然界中,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饮食习惯。
尤其是中老年人,吃饭谨记“三高”和“三低”:三高是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三低是低脂肪,低糖,低盐。
身体摄入的营养充足,自然就能健康长寿了。
03
走好百步
脾为后天之本,人类健康长寿与否,与脾胃有直接关系。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脾主肌肉。饭后散步缓行,让四肢活动起来,有助于提高脾胃消化功能。
药王孙思邈,是著名的养生家,活到岁。
他在《千金翼方》中指出:
“平日点心饭后,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
饭后食物停在胃中,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磨于胃。有利于胃肠蠕动,食物更容易消化。
需要注意的是,“食饱不得急行”。
饭后百步并不提倡饭后急行,而是缓行,不宜缓行者也可摆摆手足。
还有,部分人是不宜饭后散步的,如肝病患者,有冠心病的人等。
另外,夏季气温高,就餐环境室内外温差较大。
散步时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匆忙回到室内,在冷气的刺激下,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
容易引起风寒头痛,还加大了心脏的供血负担。
夏天饭后适当静坐,闭目养神30分钟。
等太阳彻底落山,气温相对凉爽时候,再外出散步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