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吕洞宾的圣诞之日。吕洞宾,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他不但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师,同时也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是八仙之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位,他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喜爱。世人以吕洞宾的神仙事迹编著了一本《吕祖三世因果经》,书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理念,佛教的因果、道教的阴德及儒家的做人准则,以此来劝化世人积德行善。吕洞宾看到人世间遭受的种种苦难,心生怜悯,为世人开出八副治病之良方。它们分别是:一、孝孝味甘缓性平温,能填骨髓固本根。培养先天多服妙,悦人颜色并延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道教非常注重劝善之道,积功累德,是凡人成为神仙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孝道则是行善之本。虽然道教讲究隐世修行,但是无论是道教的典籍或者是其思想教义,都把“孝”作为重要的一种修行。东晋道教名家葛洪也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吕祖把“孝”作为一副治病良方,劝化世人要孝顺。《太平经》有云:“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二、悌悌味甘咸性带温,能调血气补心神。手足不和宜久服,上能济火下滋阴;古人常常将“孝悌”放在一起,古语有云“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悌”通“弟”)。”也就是说,做哥哥的要友爱自己的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兄弟之间应当相互关爱扶持。儒家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三字经》中同样也有关于“悌”的说法:“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只有兄弟和睦,才能真正的做人做事。三、忠信忠信佳者味微辛,能通肺腑壮精神。虚人反复宜常服,止咳消痰治失音;忠信即忠诚信实,《易经》有云:“君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尽忠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国家的忠诚乃是做人的根本,《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没有了国家,修道有何用?即便是得道飞升成了神仙,也不可能抛却忠信,“天上无忠不孝的神仙,忠则净,孝则明,忠孝两全,身心净明,自然与道合真。”四、仁义仁义一团味甘温,宽胸益气治虚疼。腹内毒虫俱可化,强筋健骨又生精;仁义的本意为仁爱和正义,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亲爱,尤其要亲爱自已的亲人;所谓义,就是做自已应该做的事,尤其是尊敬贤人。道家的《道德经》也提出“大道废,有仁义”,老子指出,大道被废弃了,在不能够道治天下的时代,应该须要注重仁义。仁义不但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国之基。五、读书读书味苦性微温,能通心窍治眼昏。腹内空虚宜早服,消除鄙气益聪明;“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它形容了一个人的成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要积德、养生等,其中“读书”是改变人命运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同时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途径。六、教子教子微寒味苦辛,馨香悠久乃为真。能去风邪除外感,四肢血脉自调匀;子女教育是一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未来起到直接的影响。七、积善积善味甘性缓温,宽中益气通神明。不拘老少皆可服,延年益髓又添精;积德行善是道教劝化世人的目标,无论是道教的教义“仙道贵生,无量无人”,或者是道教的神仙信仰,它们归根到底都是在教人积德行善。《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我们要积德行善,善待他人,去做一个对社会有正能量的人。积善也是得道成仙的一种途径,“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八、知命知命味淡能定心,去躁除烦火自平。虚热不眠宜服此,夜梦魂魄亦安宁。知命,即知天命,孔子有云:“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不可改变的宇宙法则和自然法则,乃是阴阳之本,万物之始,知晓了天命便有了人生的规划和行事准则。然而道教对于天命却有着不同的见解,《西升经》有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这也是一种对抗命运,敬畏生命的一种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gjml.com/jkys/17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