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儒、道、释,但真正发源于中国,传承最为久远的首推道家文化,其黄老之学从黄帝起,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对此后产生的儒家和自印度传入的佛家均有极大的影响。太极拳作为一门饱含哲理的内家拳,其发展传承受到了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并接受其思想的指导,逐步发展成今天武当、赵堡、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和氏、孙氏等等诸多流派,各种流派也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今天百花齐放的局面。
庄子修身,熊经鸟伸。一、始于春秋,见于《庄子》
中国内家拳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可能出自春秋时期,《庄子·刻意篇》中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这应就是中国内家拳最早的雏型,通过修炼呼吸吐纳之术以及模仿鸟兽之形进行运动,《庄子·大宗师》云:“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深”。这可能是最早出现太极一词。此句与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中所云:“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表述颇有相近之处。
神医华佗,五禽戏成。二、魏晋南北朝,初现雏形。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太极一词多次出现道家典籍,被后世《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就云:太极真人徐来勒授葛玄《灵宝经》三十三卷。葛玄修炼丹道和内功,成就极高,被后世尊为“太极仙公”,其孙辈葛洪亦于此道修为甚精,其所著《抱朴子》,记载了方药炼丹、吐纳养生等,于后世有极大影响,世称小仙翁。三国时期,相传华佗所创之“五禽戏”,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寓养生、健身、技击于一体的练习方法,与今日之太极拳的健身养生效果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南北朝时休宁太守程灵洗学拳于韩拱月,程灵洗将其拳法名为小九式,其中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招式名称与现在得太极拳类似。其所著《观经悟会法》云:“太极功非研易不能得,尤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乎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此与《太极拳论》中云:“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亦极相似。此为程式太极拳之起源。
许氏创拳,初见雏形。三、盛唐时代,许氏初创拳。
至唐代,道士许宣平隐居于歙县南山修炼,文武兼备,才华横溢,其曾作诗云:“隐居三十载,石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明朝饮碧泉。樵人歌垅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他的诗在长安盛行一时,李白看了他的诗吟咏之后,感叹地说:“这是神仙的诗啊!”于是多次求访许宣平未果,就在他的草房的墙壁上题诗道:“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许宣平在武技上亦有成就,在传承程灵洗小九式的基础上自创一家,其拳共三十七式,故名为“三世七”。此拳于明代传于宋远桥,此后在宋氏家族内传承,至近代辛亥革命时期,其后人宋书铭将宋氏拳谱公开,至今亦有传人。宋谱《太极歌》云:”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便,万象包罗易理中“。其中深含易理,亦蕴含道家思想。
三丰祖师,集齐大成。四、明末元初,张三丰集其大成。
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丹道、修真、武术于一身,创立武当长拳(太极拳),亦称为十三式,其《太极拳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退顾盼定,此五行也”。其拳理源于道家清静无为、阴阳相济、五行八卦之理,并集前人各家之长,实为可与王宗岳之《太极拳论》并驾齐驱的太极经典论著。此拳在民间广为流传,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军中亦教授此拳,对提升战斗力极有裨益。
宗岳著书,流传后世。五、明代中期,王宗岳著书立论。
明万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精善拳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著《太极拳论》,其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实为修炼太极拳的至理名言,其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为修炼太极拳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清代武禹襄喜好武术,偶然得《太极拳论》,武技大进,后成一代宗师,开创武氏太极拳。其甥李亦畲所著《太极拳小序》云:“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露禅艺成,广为流传。六、清初至今,形成百花齐放之局。
清初,陈家沟人陈王廷,依据家传的拳术,博采众家之长,创陈氏太极拳,在陈家沟代代相传,但由于门规所限,只在家族内部传承,未得以大的发展。清末陈长兴传杨露禅,杨露禅十余载苦修,尽得太极拳之精髓,后北京一战成名,名动京城,从此开创杨氏太极拳,并在北京公开授拳,太极拳遂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由于其具备极佳的养生健身效果,修习者日众。近代以来,更是名家辈出,各具特色,各家太极拳蓬勃发展,遂成今日百花齐放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