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顾名思义,是维持我们的生命,是通过自我保健来保持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的真正含义是“扶人体之正气”和提高抗病和预防能力。
饮食养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理论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他是关于中医的饮食原则,并在饮食中添加一些“药物”来改善健康和预防疾病。
即使是改善症状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也是我们所说的“药膳”。
中医饮食不同于一般饮食,在《中医药膳学》中定义为“对人体既有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又具有医疗效果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用食品”。
他是以食品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在中医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配伍、配伍和应用。
目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简单地把中医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割裂、篡改,选择一两种,过分夸大食物的营养价值,忽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方法和精神。
这不仅不能起到保健作用,相反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比如,光说人参好,似乎没有什么坏处,如果不对症下药,长期过量服用人参可能会导致“滥用人参综合征”,对人体有害。
药膳的使用原则如下:
一、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饮食以阴阳平衡为核心指导,采用“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方法,使阴阳失衡恢复到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比如阴衰阳盛虚热证,药膳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选择二冬膏和玉竹粥养阴造阳。
对阳虚阴虚寒证,采用药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补阳养阴。
因此根据阴阳盛衰,确定阴阳的平衡是中医饮食的重要应用原则之一。
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保持健康,吃一种食物或使用一种药物会破坏人体阴阳的平衡。
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或引起其他疾病。
药膳是“养生”还是“伤生”因人而异。
二、调和五脏,健脾健胃
其他脏腑都会影响全身功能。
其中,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我们吃的所有食物都需要脾胃运化所接受,才能转化为气血,滋养全身,这是“土生万物”的原理。
因此药膳防治能否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取决于脾胃的功能状态。
当脾胃功能正常时,可根据不同脏腑的特点,如肺病咳嗽等配制药膳,清肺化痰宜选用法,宜选用枇杷叶粥和生芦根粥。
通过协调脏腑关系,达到生理平衡,可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脾胃功能不全,首先要调理脾胃,如果发现食物停滞,可以先吃山楂粥和曲末粥。
气虚者可先吃肾气粥、健脾糕、益气。脾胃功能恢复后,应根据症状进行治疗。
三、三是因地制宜,科学备料
他包括按人、按时间、按地点、按证配餐,中国注重天时地利人和,食物的制作方法也是如此。
应该指出,疾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中药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根据其规律预防其病理变化。
临床上,因为同一种病表现会产生不同的症状,而不同的疾病也会有相同的症状。
因此辨证饮食有“同病异膳”和“异病同膳”两种不同的方法。
也就是说,同一种病用不同的药膳制剂调理,不同的病用相同的药膳制剂调理。
因此中医饮食爱好者一定要遵循以上应用原则来制作膳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医饮食中的作用,做到未病预防为主,防病防变兼备,康复后恢复,身体健康等健康目的。
(编辑zebra。图片来源网络,入侵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