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制药膳养生汤,中医药学趣传承

来源

杭州市丁兰第二小学

年12月7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关于进一步深化落实中小学中医文化教育的提案》的答复。答复提到,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并将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有机融入相关课程教材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其实在杭州市丁兰第二小学,“中医药”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甚至津津乐道的存在。学校依托中草药园——“呦呦园”,特设“呦呦园”中医药课程,项目化引领学生探索中医药奥妙,在生活中切实了解、体验、运用。让我们来看看,寒假期间丁兰二小的“小中医药学家”们又开启了怎样的中医药文化之旅吧!

巨人之肩:知中医名家

自古以来,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中医药名家为中医药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丁兰二小的小中医们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事物才能更远。他们查阅资料典籍,了解名家故事,化身主播,传扬那一位位中医药名家的绝妙医术与传奇风采。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我的偶像,‘药圣’李时珍!”

“针灸大师杨继洲小时候热爱读书,还读过各家的医学手抄本……”

“扁鹊的医术高超,被人们誉为‘神医’……”

孩子们在讲述各位名家故事时,了解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辛酸与艰难,也加强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继承文化的决心。

孝亲敬老:制养生暖汤

了解名家风采后的小中医们没有止步,他们利用寒假时间与家人们一起制作各类养生汤温补身体,强健体魄,和乐团聚。

“虎乳润肺汤”“五红汤”“虫草花炖鸡”“铁皮石斛筒骨汤”“养生八宝羹”……孩子们准备食材、药材,清洗、炖煮、调味,在一道道工序后才诞生了这些美味又补身的佳肴。

“咳嗽要多喝点润肺汤!”

“奶奶爷爷接我送我最辛苦,您先喝!”

“热腾腾的灵芝鸡汤出锅啦,我把第一碗递给奶奶,让奶奶补一补!”

孩子们纯挚的孝心比羹汤更能温暖长辈们的心,手上那一碗热乎乎的汤不仅温补了身体,还点亮了长辈脸上的笑脸。

熬完汤的孩子们不忘把养生汤配方、制作方法、功效等记录在册,便于更多的人了解、观看,学会在生活中运用中药,为家人在冬天量身定制一份温暖。

透彻习性:养中药植物

小中医们不仅做了药膳养生汤,还纷纷开始养护起了中药植物,有的小中医甚至还建立了自己的“小药圃”。孩子们种植的植物中药可真不少,芦荟、迷迭香、铁皮石斛、薄荷、文竹、紫竹梅……看看植物们挺拔的样子,孩子们摸透了药物养护时的习性,按其习性养护,锻炼耐心、细心、恒心、爱心。

蔡炜锋同学在自己的《芦荟移植记》中提到这一次特殊的劳动过程:“我拿起了那株芦荟,去掉已经发烂的部分,放入花盆中,以便芦荟日后汲取养分。然后植入芦荟,铲上土,将芦荟周围的土压实,稍加修饰,便移植好啦!看着自己的‘第一次’,我感到满满的喜悦,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

在种植中产生劳动乐趣,在养护中培养劳动品质。“动手”的过程更是“动脑”的过程!

开学后,这些中药植物便会带去学校,成为教室中独特的一景。每个班的小朋友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班级的中草药小景诞生,利用中医药环境,浓厚中医药文化学习氛围,促进“小中医”的诞生与发展,培养具有爱、活力、敏捷、勇敢、优雅、担当的“LEADER”品质少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gjml.com/ysbk/13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