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茶浴温泉养生,更是中国文化所特有。我们知道,中华温泉养生文化的精髓则是帝王养生。
秦始皇为治疗疮伤而建"骊山汤",由此开中国茶浴温泉养生之先河。
汉朝皇帝喜欢将西域进贡的茶香料煮成香水倒入温泉池中,以沐香汤。隋唐皇家大兴土木,扩建华清池,还设有温泉监一职,专门负责皇家沐汤事务。
唐皇于温泉养生十分讲究,茶浴温泉养生的器物用品大多采用玉器、桃木等辟邪之物,唐皇沐浴前后的饮食都由随行太医特别调备,并有详细记录在案,甚至连入浴的时间都有要求。
▼中国历史上,茶浴温泉较大规模的利用,起源于秦汉而盛于唐。其中北魏元茛在《茶浴温泉颂》碑文赞颂道:温泉"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出于河渭之南,泄于骊山之下,渊华玉澈,心清万仞,于是左汤谷,右蒙记,南九江,北瀚海,千城万国之民,怀疾沉疴之客,莫不宿粮而来宾,疗苦于斯水"。
而同一时期的北魏《水经注》所记载的温泉共有31个,其中12个可以疗养。
《水经注》中载有温泉31个,按温度的不同从低温到高温分5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和"炎热奇毒"。如"炎热特甚"的温泉,可以将鸡、猪等动物的毛去掉;"炎热倍甚"能使人的足部烫烂;"炎热奇毒"泉水可以将稻米煮熟。
书中还对各个温泉的特点、矿物质、生物等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如有的温泉有硫磺气,有的有盐气,有的有鱼等。
《水经注》多次提到茶浴温泉可以"治百病",如"鲁山皇女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四十日后,身中百病愈",真实的记载了茶浴温泉的保健养生作用。
到唐太宗时,御驾东征经过辽宁鞍山汤岗子温泉,唐太宗亲率士兵泡茶浴温泉,展开"浴战活动",以练兵和欢娱身心。唐太宗晚年因为"忧劳积虑,风疾屡婴"他写了一篇《汤泉赋》表达自己"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以温泉治风疾的愿望。唐贞观十八年(年),他命阎立德在骊山营建宫殿,名为,汤泉宫
茶浴温泉养生的科学依据
茶浴温泉的保健功效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依靠地热水的温度,二是温泉流动时产生的机械冲击作用,三是茶浴温泉中所含的茶多酚,矿物质成分。对平常久坐电脑前的肩背僵硬、腰酸腿疼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赢得许多上班族的赞叹。
有健康专家认为,泡茶浴温泉还对现在脑力劳动者"亚健康"状态(即慢性疲劳综合症)有较为明显的疗效,并将泡茶浴温泉与劳逸结合、进行有氧运动并列为消除、预防"亚健康"状态的三大良好生活习惯。有资料显示,泡茶浴温泉不仅能够松弛神经、缓解压力,还有排除毒素、增强体质等"实质性"的功用。
茶浴温泉的养生作用虽然得到大家公认,但由于其泉口出水温度相差较大,矿化度不同,泉水内含有的各种化学离子、微量放射性元素的数量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温泉的养生作用也不同。现在温泉研究界已经在推广一种更新的温泉养生方式,开始向"差异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即由专业医师对泡茶浴温泉者进行健康检查,然后为其制定适宜的温泉养生方案,这种服务,应该是热爱养生者的福音。
茶浴温泉养生最高境界是"治未病"↓↓↓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也很重要。《内经》中把"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提出能否抗衰老的关键是实行正确的养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敌。但《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因此,真正的茶浴温泉,应该赋予每一位到来的客人一个养心的环境,在真正的自然山水,让客人置身真正的大自然中,放松心情。只有环境清雅了,心情安逸了,才有可能达到养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