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一场“立春话养生”的中医养生讲座和非遗灯彩传承人带来的“立春亮灯”兔子灯手作体验活动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拉开了“四时润万物·节令养身心”系列活动的序幕。
记者从市群艺馆获悉,贯穿全年的“四时润万物·节令养身心”系列活动呼应二十四节气,由“应时养生习得苑”和“应时爱物工作坊”两大主题板块构成,将通过12场由中医名家带来的非遗中医养生讲座,和24次非遗手工艺和民俗的体验,带领市民“因时、因地、因人”进行身心保健,探索岁时节令中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技艺魅力。
2月5日是元宵节,月圆之日,走街串巷时点上一盏兔子灯也是上海的传统节俗。圆滚滚的兔子灯不仅象征月宫里陪伴嫦娥的玉兔,也有团圆美满的美好寓意。这几天,虹口区灯彩非遗传承人韩凤每天都忙着教市民做兔子灯。在市群艺馆二楼的非遗会客厅内,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现场体验。由于每个步骤都要纯手工制作,看似简单的兔子灯做起来并不容易,无论是粘贴还是剪裁都需要耐心。“自己做了就会明白,传统兔子灯和外面机器生产的完全不同。”韩凤很开心这样的活动吸引不少亲子家庭参与,“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做手艺人,这对非遗传承也是好事情。”
韩凤是江南灯王何克明的外孙女,从17岁就跟着外公一起学做彩灯。“外公的子女中就我妈妈做兔子灯”,年开始,韩凤又跟着妈妈做彩灯,专攻兔子灯。“不同的年,我们可能会贴不同的动物年画,但是每年元宵,不管生肖是哪个动物,我们的习俗是只做兔子灯。”
除了现场教学外,韩凤还带来大小、形态、材质各异的兔子灯作品给大家观赏。她介绍,海派兔子灯的特点是圆、精、艳、亮。“我们做出来的兔子灯都是圆圆的,同时精益求精。艳,体现在五彩缤纷;亮,除了灯光亮外,在装饰上也用亮片等打造富丽明艳的感觉。”这些年,海派灯彩不断创新,光是兔子灯,韩凤就开发了十几个品种。“目的是让大众喜欢,只有喜欢,才能让这项传统文化流传下来。”
市群艺馆三楼多功能厅2月4日迎来“应时养生习得苑”首场讲座——《立春话养生,新冠“阳康”中医调治及自我康复管理》。“应时养生习得苑”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上海中医院与上海曙光中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共同策划。首场讲座由上海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膏方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余小萍主讲。她认为,在生活中,中医养生方法处处可见、可用,在疾病的预防、慢病管理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三因制宜”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借助中医“三因制宜”理论,以传统节气为突破口,“应时养生习得苑”将节气养生与非遗中的传统医药项目相结合,既推广科学的健康理念,又传播这些中医非遗项目中蕴含的极高的文化价值。全年活动科普性强,针对人群从妇幼到老年,内容覆盖生命全周期。讲座专家阵容强大,每场活动均由上海市名中医或省部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领衔,涵盖了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伤科、推拿、膏方养生方方面面,把上海的“坐堂名医”请到了公共文化场馆,让百姓对高品质中医服务触手可及。“我们的养生苑让市民朋友提高身体健康的同时,分享长寿秘籍,感知文化魅力。”医院社工部主任曹康说。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介绍,以往每年只在文化遗产日办一场非遗活动,缺乏系统性,今年开始,群艺馆与非遗保护中心将推出非遗系列活动策划,首先想到的就是结合二十四节气。“应时养生习得苑”每个月都会推出,将针对相关节气习俗确定讲座主题,并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传播力度。在“应时爱物工作坊”中,市民可以跟着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社区传习老师一道制作有着不同节气习俗和记忆的非遗小手工。今年还将推出刺绣、制香品香、做柳编花器、做风筝等活动。“我们通过和专业机构合作,共同策划、搭建平台,除了讲座和手工体验外,未来还考虑通过巡讲、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推广普及非遗。”他透露,今年市群艺馆整个二楼空间计划改造成非遗的专属领域,市民可以在这里参观非遗展厅、查阅资料、体验非遗活动等,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本文作者:钟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