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养生文化 >> 膳食养生 >> 浅谈道家养生

浅谈道家养生

道家认为我们的身体、生命源于道,源于阴阳之气,外在的万物都可以变成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内含万物,最终又分解为万物。我们要以自然无为的方式来护养我们的身体与生命,刻意的养生对我们的身体和生命,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对于不可改变的处境,我们要淡然处之,要安时而处顺,这样才利于我们身体和生命的存在、发展。

中国传统道家非常重视现世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由此而非常重视生命的养护。道家的养生思想对现代生命的护理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从最初的根源来说,在道家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来源于道。而从较形而下的层面来说,道家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是由原始之气生成的,死后又复归于气。因此,“气者身之充也。”人的身体就是由气构成的。当然,气生成人,也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道与之貌,天与之形。”道给以人相貌,天给以人形体,这儿的道与天就可以是指阴阳之气。“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人因为天地之间的相互变化、感应而生,这儿的天地其实就是指阴阳之气。“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这是进一步说明,天,即阳气,赋予人精神;地,即阴气,赋予人形体。“天地阴阳,取稽于身,故布五正以司五明,十变九道,稽从身始。”这是从反面来说,既然人的身体是由天地阴阳构成的,人的身体中就有天地阴阳。

原始之气,即天地阴阳造成人之后,人就要靠外界的物质、能量等来维持自己形体、生命的存在。而外在的万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基本上都可以是维持我们形体、生命的要素和能量。从这个意义来说,道家认为,万物可以成为我的形体,我的形体也可以成为万物。万物是我的形体,我的形体也是万物。“五物可以养形,无一物非吾之形;五味可以养气,无一物非吾之气。是故吾之形气,天地万物”、“万物可为我”、“我可为万物”。进一步,道家认为,我们的身体、生命、性命、子孙等都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像蛇的蜕一样,是天地阴阳之蜕,“(汝身)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但道家并没有由此而看轻我们的身体与生命,反而是格外看重我们的身体与生命,并由此而提出了它的养生思想。“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里拿大患和身体相比,大患依附于身体,看重大患,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去除大患,从而才能够更看重身体。由此,道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避免祸患的原则,“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见微知著,守柔复明,不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要时时遵循的常道。另一方面,“存亡在身。微乎哉,福之所生。”“昔克德者不诡命,得要者其言不众。”(慎微生福的常道也是要而不繁。

在此基础上,道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养生方法,“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对此,《列子·天瑞》做了这样的解释:“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也像后来道教所说,我们的精气神要像婴儿一样专一、和谐,这样自身才有内在的力量,有德而又无关乎德,外物就不能够伤害我们。这也是因为,“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形体和精神都完美而不亏损就能够随着事物的推移而常自更新,以适应变化着的新环境;精神越来越精粹,就能够反过来辅助自然,从而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因为,“神明者积精微全粹之所成也。”所以,道家特别重视对精气、神明的护养。“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这是强调我们的神不要被外物所扰乱,神不被万物扰乱,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另外,“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我们的动静要适度,思虑不要过度,这样才能够保养好我们的神思。“静以修身,俭以养生。”这也是说我们要安静、节俭,费用不要过度,才能够护养好我们的身体、精气、神思。

“其得时者成,命日调。”养生还要注意时机,行动的时机把握得好,对养生,对生命就有利;相反,行动时机没有把握好,对身体、生命等都不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伓〕(倍)。”“其失时者精、神俱亡,命日乖。”违背时机、不合时宜的行动就有害,会危及精神和生命。因此,“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如?”要端正自己的行为,不该做的不要做,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去,以避免祸患。也就是,“圣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行为端正与否是关系到生死的问题。所以,“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真正善于养生的人,所作所为都无损于己,这种人不会进入死地,也就没有死地。

其实,以上都体现了道家“无为”或“为无为”的养生秘诀,“无为为之而合乎生死,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乎和,有万不同而便乎生。”这种无为或为无为的恬愉无矜的养生之道合乎生死,利于养生。这也即是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不刻意的养生才是真正的养生。具体地说就是,“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不要以我们的好恶之情来伤害我们,因顺自然,不要刻意养生。“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身心保持安逸和乐,这样就不会有祸患。“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我们的身体、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高贵与富有,而在于其内在的价值。因此,“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重生则利轻”。不管是富贵贫贱我们都要以正确的态度看重我们的身体与生命,以正确的态度养护好我们的身体与生命,不要因为富贵贫贱而使我们的身体与生命受到牵连,受到伤害。而“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不能够以恬淡的养生之道来护养生命,是不通养生之道的表现。“夫蔽象鬲塞之人未败而崩,未死而禽。”对养生之道一窍不通,背道而行的人,最终是没有出路的。这种养生之道就是有为的养生之道。而“生有为,死也。”过于有为的养生,只能是死路一条。这种有为的养生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地说,“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过于注重、料理外在的东西,往往不但外在的东西管不好,还会使自身受到伤害。“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刻意的养生是灾难,刻意的逞强不合乎道,不会有好结果。“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过于强梁的属于死的方面,只有柔弱才是生的表现。因为,“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的疾风暴雨都不能长久,何况是人的强梁?#云竹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gjml.com/ssys/17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