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学ldquo三部经

彭洋预约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8/9200235.html

◎本文节选自《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申荷永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经作者授权刊出。

作为心理学学者,我从中国文化传统中体会到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不仅仅是作为古代的心理学思想,而是具有实在的自身体系,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正如李颙先生理解的传统文化之真谛,孔、颜、思、孟俱是医人的名医;五经、四书及诸儒语录,俱是医人的良方。作为后人切莫辜负这明医立方之初心,切莫辜负文化精神之寄托。

当我还是在读心理学研究生的时候,重读《论语》,油然而生的念头,便是“不读此书枉为学心理学。”再读《易经》等诸经典无不有同样的感受。

“三部经典”与心理教育

远古的三部经典——《尚书》、《易经》和《诗经》,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理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三部中国文化的原始文献,包融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包融着极为丰富的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尚书》与心育

《尚书》记载夏、商、周的历史史实,以及尧、舜、禹三帝的事迹和西周的兴国功业。名为《尚书》即有至高无上,极具权威之书的含义。

《易经》(称《周易》更为恰当)有书更三圣的说法,即原始的“八卦”出自伏羲帝之手,而其中的卦爻辞解说出自于商周的周文王,而其中的“十翼”,也即彖辞、象辞和系辞、文言、说卦和序卦等,则经由孔子之手完成。

《诗经》虽未有权威的作者和显赫的形象,但是其内容涵盖于西周初年至春秋前期的实际生活,朴实无华,言简意赅,堪称当之无愧的中华历史史诗,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从这三部古代经典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中国古代对于心理教育的朴素观念。

《尚书》之中所包含的主题思想之一,是“亲民”,提倡“德”、“善”和“爱”。《尚书·尧典第一》中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尚书·大禹谟第三·虞书》中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在这样的基调之下,《尚书》提出了一种关于“心理教育”的实践性思想。当舜帝执政治理天下的时候,他命后稷播时百谷,命契为司徒主管五教,并告诫契说:“契,百姓不亲,无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尚书·舜典第二》)

同时,舜命夔主管典乐,但是舜帝不仅仅是让夔组织和管理“音乐和舞蹈”本身,而是要他通过典乐的形式,来进行一种内在的心理教育和人格的培养。这也就是《尚书·舜典第二》中所记载的:

舜帝对夔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典乐诗歌之本意,皆在教育和培养人格,正直坦率而又温文尔雅,胸怀宽大而又庄严敬谨,刚正勇敢而不以强凌弱,简捷明了而不妄自称大……这已经是勾画出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特征,也是一种心理教育的实际规范。

后来到了禹帝时期,在其期间曾参辅政事的皋陶,又把舜帝提出的这种人格教育阐发为“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尚书·虞书·皋陶谟》)

这“九德”,实际上即人的九种品行特征,属于一种人格心理学的描述,一种心理教育的规范。

同样的主张和思想也反映在《尚书·洪范》之中,《洪范》原意为“大规范”,传说为“河图洛书”之“洛书”,是历经辗转后由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呈献于周武王的。

在《尚书·洪范》之中,明确提出了“五行”的观念:水、火、木、金、土,作为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也作为宇宙天地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洪范》根据“五行”之观念和规律,提出了相应的“五事”——貌、言、视、听、思,作为五种基本的心理品质,作为对人事,对人之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范。“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刈,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尚书·虞书·洪范》)

在《孔传》之中有这样的注解:“五事在身,用之必敬,乃善”。孙星衍疏曰:“言教用五事,以顺五行也”。在天惟五行,在人惟五事;以五事参配五行,运用教化,便能够使天人相合,也即我们中国文化之精华所主张的“天人合一”。

《洪范》是这样主张的,运用“五行”的基本原理,可以达到对“五事”之五种基本心理品质,以及人事品行的教育、培养和把握,在其本质与本意之中,已经包含了心理学的意义和心理教育的思想。

二、《易经》与心育

在本书的第四章(编者注:《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本文为该书第七章):“易”与“心”中,我们已经集中阐述了对于《易经》和易理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思想的理解。

不管是“圣人以此洗心”,还是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还是“易坎”之维心亨,“易益”之立心恒;还是《易》中诸心象,易理中所蕴含的君子人格和君子之道,《易》之寓医与教,以及《易》之感应心法,都已经是丰富而深刻的心理学思想。

在《心理教育》一书中,我曾根据心理教育的思路,从《易经》中体会其心理教育的内涵。

比如,《易》之人格典范,“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作为“乾”之启发意义,人应保持一种自我坚强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坤卦的象辞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蒙卦的象辞有:“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比卦的象辞有:“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大有卦的象辞有:“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大过卦的象辞有:“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咸卦的象辞有:“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恒卦的象辞有:“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晋卦的象辞有:“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家人卦的象辞有:“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蹇卦的象辞有:“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益卦的象辞有:“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升卦的象辞有:“地中升木,升,君子以慎德,积小以高大”……

显而易见,在这些卦象和象辞之中,所包含的有对人之性情、品德、性格或人格,以及动机、行为等的规范和教导;所以也就包含了深刻的心理教育的思想,以及心理教育的意义。

这也就是《易经·系辞传》中的解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实际上,在《周易》之“外”,在其对后世生活的影响之中,确实也产生与发挥了实际的心理教育的作用。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都深深地刻烙着这《周易》思想的印记。

《易经·系辞传》中称《易》“能说诸心,能研诸虑”;并提出“圣人以此洗心”的主张,实际上也是在主张一种心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三、《诗经》与心育

《诗经》没有《尚书》和《周易》那样“规范”,不象《尚书》和《周易》那样多反映圣人的言行,但是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文献之一,在其通俗的风雅颂之中,亦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心理学的内涵。

《诗经》之中不但有常为心理学家所引用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等心理名言,而且还有“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言行,心焉数之”(《巧言》);“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等等涉及心理规律的深刻论述(《国风·邺·柏舟》)。

孔子曾说:“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论语·为政》)思無邪正是惟精惟一,思自本心自性之教诲。

在《十三经注疏》的毛诗“正义序”中,有这样对《诗经》的评价:“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

在《诗谱序》中,也有这样的论述:“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其诸君子,亦有乐于是也”。这《诗经》之本意也包含了一种实践性的心理教育。

正如《诗经·周南·关睢古训传》中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卫灵公》)孔子删编《诗经》三百首,也是为了一种礼教;礼教在其广泛的教育意义之中,亦包含着基本的心理教育的内涵。

在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理念之中,诗歌音乐皆为心生,所反映的是人心民心;而诗歌所起的教化作用,也就必然包含了心理教育的意义。

如孔颖达在其对毛诗的注疏中所提出的:“礼者,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人情而已……礼乐本出于民,还以教民”。

故在《礼记·乐记》之中,有更为明确的主张:“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志道备矣。”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论述中,皆引《诗》为经典,为原理,为事实;在《诗经》和《诗经》的影响之中,也同样包含着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文化本身便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从心理学的角度,能够帮助我们增加对中国文化本质性的理解。

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是融入东方文化最多的一个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流派;申荷永老师及其核心心理学团队进一步将心理分析融入中国文化,致力于探索形成服务中国人和中国心灵的中国化的心理分析体系。

的主干课程之一便是“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课程内容包含汉字,阴阳五行与中医,心理分析与《易经》等等。

,是以帮助人们心灵成长,在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并领悟人生意义,并培养入门级中国心理分析师为导向的课程。

目前,级开始招生,欢迎报名!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即可了解课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gjml.com/ysbj/150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