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宣倡仁义礼乐之教,对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鲜明地体现于中医文化的人文内容,最突出的一是医德,将“仁”贯穿于“医”中;二是学风,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其论养生,则与修身、处世等伦理密切相关。
一、倡修身养性,重道德情操
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体现在医学上,要求医者以仁爱精神施医救人;体现在养生上,倡导养心葆神,注重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特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情操及人的自我完善作为养生的最高目标。认为只有知识丰富、道德高尚、举止持重、坦荡豁达、顺应自然而形神共葆,方能健康长寿,即所谓“仁者不忧”“仁者寿”,说明修身养性与长寿二者相辅相成。
二、处事不偏不倚,行为中庸中和
儒家思想以“中庸”为行为准则,孔子《论语》中最先提出“中庸”的范畴。迄后,其孙孔低作《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朱熹的《中庸章句》也曰:“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二者皆把“中”与“和”相联系,由“中庸”进而提出“中和”的概念。“中”指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和”指合乎节度;“中”是天下之本根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中医学也认为,中和是生命整体维持平衡稳定、生存延续的必要条件。
三、重生活起居,调饮食五味
孔子首论起居养生。《论语?乡觉》曰:“食不语,寝不言”,谓不注意饮食起居会危害健康,反对“寝处不时”“劳逸过度”。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儒家创始者于一身的孔子喜欢音乐、垂钓、射箭、游览大好河山,留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儒家恩想还体现于其饮食观上:其一,强调饮食“守礼”,《论语?乡觉》提出“八不食”的饮食礼制,总体精神是强调饮食卫生与习惯;其二,强调饮食无过、无偏,讲究食物配伍,在《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著作中,蕴含了大量的饮食文化思想,《周礼‘天官〉中记载了王室饮食、《礼记?内则》记载饮品及食物有几十个品种。可见,儒家饮食观主张杂合而食,从中获取多种营养,以补充生命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