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层次入静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内

陈小野先生对中医的一个重要领域——入静养生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他以融合了现代科学理论和中医传统理论的独特观点,对科学相关领域长年来积累的大量入静养生的实践和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分析、整合,揭示出了入静养生之所以会产生极佳效果的深层次原因。陈小野先生所做的这项工作有助于中医养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入静养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从而能为促进人民大众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入静,是中医传统养生法之一——气功的核心内容。气功锻炼强调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並要求三调合一。而调心是三调中的重中之重,失去调心的气功等于失去了灵魂,丢掉了本质。调心是什么?就是入静。入静要求凝神定志,排除杂念,最终使精神意识不执着任何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不少方法可用,如意守法、存想法等等,但九九归一,最后都是帮助入静,进入虚灵的状态。入静,能使身心发生变化,产生种种良好的效果,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记载,在近代,披露于报刊杂志者也不知其数。特别是从上世纪5、60年代开始,科学工作者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对气功入静的状态进行探索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结果,证明了入静能产生有利于身心的效应。在基础研究方面,对入静状态时的脑电研究工作做得最多。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入静时,脑电波频率降低,额叶改变十分明显。如入静时脑电图呈现а波活动增强,波幅加大,各区域的а波趋向同步。提示大脑皮层处于广范围的内抑制过程,入静可以改变脑功能活动特性。入静的效果主要是使神经中枢尤其是交感中枢处于安静抑制状,从而改善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的功能与恢复其耗损。伴随着脑电的变化,其他生理指标也发生相应变化,如诱发皮肤电位下降20%左右,末梢血管扩张,体表红外辐射明显增强。入静时周围血中嗜酸性细胞增加,显示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提示入静可缓解过度应激反应,强化免疫功能。入静时耗氧量降低,血糖减少,表明机体能量储备增加。在临床研究方面,科学实验证明,通过入静,多种疾病都能获得痊愈。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经二十多年反复临床实践,证明气功入静对治疗高血压病有独特作用,气功对降低和稳定血压确有效果。气功入静时,胃蠕动的频速时间和波行时间,都比功前有加快趋势,消化吸收能力提高。此外,气功入静对神经衰弱、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都有独特的效果。表述以上结果的文献报导被大量引用在陈小野先生的著作中。据粗略估算,陈小野先生著作引用的文献数大约在篇(部)左右。除一些现代生理学、心理学以及人文科学文献外,大部分为气功科研的文献报导(从这一点来看,陈小野先生的这本著作也可被视为气功科研资料之集大成者)。为了保证所引用文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陈小野先生特别看重文献发表者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操守,其所引用的文献,多为中国科学院、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发表的科研报告。对入静养生进行研究的文献报导是大量的,研究的角度多种多样,并且涉及了人体系统的各方面。综合这些报导加以总结,关于入静养生的原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级神经系统在入静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即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是人体各系统产生效应的原因,是人体自动调节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不受干扰而发挥作用的结果。应激反应是疾病之源,而放松入静的作用就在于消解应激,因此对防治疾病有效。陈小野先生以这些结论为基础,进一步加以阐发,把现代科学强调的生命功能和传统中医强调的生命层次结合起来,提出独特的有关生命活动的“层次——功能”学说,並以此来条分缕析地阐述入静养生之所以会产生极佳效果的原因,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入静养生原理的认识。以下结合笔者的个人读后体会来介绍並阐发一下陈小野先生这本著作的主要观点。陈小野先生首先把生物体系统及其功能分为高层次和低层次:高层次系统及其功能:大脑皮层、额叶(大脑皮层最高层次结构)、交感神经、显意识活动(生物体最高级的功能)、识神。低层次系统及其功能:大脑皮层下结构、副交感神经、潜意识活动(生物体低级功能)、本能、元神。陈小野先生的观点有六:观点一: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有抑制、干扰的作用,且这种作用的强度与生物体的层次级差之大小成正比例关系。举例说明。生物体的大脑皮层是高层次系统,它对低层次系统如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消化、免疫系统等有抑制、干扰甚至支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不同的生物体,强度是不同的。比如人在大脑遭到损毁后,其他系统立即停止活动,说明人的高层次功能对其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支配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低层次功能难以独立发挥作用。低等动物则不然,如甲鱼,斩去它的头,它的身体仍可爬动。说明低等动物的高层次功能对其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支配作用是弱的,低层次功能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人和低等动物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别,就因为两者的高层次功能与低层次功能之间的层次级差不一样,前者大,后者小。观点二:高层次功能有脱离低层次功能的约束而升高层次的趋势,且这种趋势的强度与生物体的层次级差之大小成正比例关系。看看生物体在应激反应时的表现吧。生物体的情绪(高层次的功能反映)在一般情况下,受本能(低层次)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但在应激反应时,会突破原有范围,这就是升高层次。而不同的生物,因层次的级差有异,所以升高层次的强度也不同。如人类,高层次功能(大脑皮层等)特别发达,与低层次功能之间的级差极大,因此其七情六欲(高层次功能的表现)在应激反应时的表现(升高层次的趋势)就特别强烈。而低等动物则相反,高层次功能欠发达,故与低层次功能之间的级差小,因此,其情绪在应激反应时的表现(升高层次的趋势)就显得微弱。观点三:生物体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抑制的强度,与高层次功能摆脱低层次功能约束而升高层次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人的情绪特别紧张,即高层次功能脱离低层次功能的约束而升高层次的强度特别大的时候,低层次系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反应。如情绪的波动大,低层次系统的消化功能就会出现异常,人就会变得“茶饭不思”、“食不甘味”。而低等动物不存在这种反应或反应微弱。观点四:此观点是从上述三个观点推导而来。人是位于进化顶级的生物,因此在所有生物体中,其各功能层次间的级差是最大的。因此,在人的场合,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抑制的强度最大,这就造成了低层次功能状态的失常。所以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抑制,是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观点五:此观点从观点四推导而来。入静养生的原理在于解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舒展”(即自然地恢复正常状态,发挥正常功能),从而消除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思索:为何越是低等的动物越少患病,而且即使患了病,也往往能不治而愈;而人类却经常受到各种疾病的折磨?这从陈小野先生的观点中似可找到答案。这是因为在人类的场合,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的强度特别大,从而破坏了后者的正常状态,因此造成了疾病多多。古希腊医学泰斗希波克拉底说过:“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是帮助本能的。”本能是低层次功能,当其受到来自高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时,人也就失去了防御疾病的屛障。而低等动物则不然,高层次功能欠发达,故低层次功能可不受干扰地保持正常状态,自然就少患疾病了。由此,就可知入静养生产生防治疾病效果的原理了。人入静后,意念被放弃,变得无欲无念,这样,高层次功能作用就减弱乃至中止,于是,其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就自然消除了,低层次功能像低等动物的一样得以“舒展”,正常状态得以恢复。当然,这並不是说人应当回归低等动物的状态。作为人类,不可能完全放弃、中止高层次功能的作用的,否则人类社会便不复存在,现代文明会分崩离析。我们只是提倡遵循生命活动的某种规律,尽可能经常保持心态的平和,不使情绪发生大的波动,並只是把入静作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历来气功入静锻炼的程序是,在一天之中,利用一段时间(半小时或一小时乃至以上)来加以实施。这样做,在一段时间内,根据陈小野先生的观点,便可消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休养生息,恢复正常作用(当然,此效果明显与否,是与入静质量高低成正比的)。这样做,不会妨碍人的高层次功能在日常发挥作用。观点六:这是陈小野先生这本著作最后做出的结论。入静养生原理是中医传统养生的核心原理。这是从观点五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中医传统养生的目的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长寿,当然是要把能消除人体内在致病源(疾病的主因)的入静养生作为核心了。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对此作过经验性的阐述。中国古代的养生家对于“调神”、“治神”予以高度重视,要求把神即精神意识调整到一种“恬憺虚无”的状态。“恬憺虚无”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现代所谓的“入静”状态。关于处于“恬憺虚无”的状态后出现的结果,中国古代的养生文献中多有记载,且举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表述:例如“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淡泊无为了,内敛内守了,体内的真气就会产生出来,疾病就不会再发生了。又例如“主明则下安”。“主”是精神意识,“明”就是恬憺虚无(关于对这个观点的论证,可参看笔者的文章“《黄帝内经》中有关‘恬憺虚无’的论述及其现代意义”),就是意识入静;“下”就是其他系统,如消化等系统;“安”就是平安健康、功能正常之意。主明了,恬憺虚无了,入静了,则身体的各种功能会趋于正常。为做到健康长寿,“主”必须“明”,即意识必须入静,这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养生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它表明,入静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早就是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的。现在陈小野先生以“层次——功能”学说对入静养生原理所作的阐述,则是把中国古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直观、朴素的认识科学化、系统化了。如用陈小野先生的观点来阐述《黄帝内经》的以上表述,就是:例如1:精神(高层次功能)无欲无求了,其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就减少了,作为本能(低层次)产物的真气就涌现出来,精神以下的层次就会保持正常,与疾病无缘了。例如2:主(高层次功能)明(恬憺虚无即入静)了,主就减弱甚至中止其活动,这样一来,它对下(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就自然地消解了,下(低层次功能)就能恢复其正常状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道”,认为对“道”的体悟和践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不可言说、无法形容,体现了万事万物的整体性。“道”最本质的品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入静,说到底,实际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是“道”的“自然无为”这个品性的具体化。人是万物之灵,这个灵就表现在人的高层次的功能特别发达。入静即自然无为是高层次功能悟“道”得“道”的主要体现。自然无为了,不对低层次功能横加干涉了,于是,无为而不为,身体的各种功能就会处于良好的状态。反之,背离了“道”的规则,肆意妄为,损害了低层次功能,则当然就会招致恶果,身体状况会日益恶化。以中国传统文化“道”的观念来认识入静养生,似更能加深对入静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这一提法的理解。

选自《现代养生》杂志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开始啦,希望我们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由于精力能力有限,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gjml.com/ysbk/1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