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市博物馆收藏有一部明代的道教经典总集,名为《道藏》。这部《道藏》存放在六个乌木大柜中,共计册,单册长35.5厘米,宽13厘米,卷首印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三清圣像。
这部《道藏》是以明正统十年的版本为底本,于万历年间编纂而成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道教是世界十大宗教之一,也是唯一一个起源于中国并传承下来的宗教。它以道作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并尊奉中国春秋时期的老子为教主。
《道藏》是一套大型道教经典丛书,由中国历代文人道士编纂而成。其内容主要由道家、殊方、殊道经和传记四大部分组成。《道藏》典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中国现存最重要的古代宗教经书总集之一。他与佛教的《大藏经》并称为中国宗教典籍中的两件瑰宝。
中国唐、宋、元时期都有编纂《道藏》的记载,之所以明版《道藏》称为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因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统治者崇奉喇嘛教。忽必烈下令焚毁《道藏》和除道德经以外的所有的到书,因此元代以前的《道藏》没能留下完整的藏本。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部《道藏》来自于崂山太清宫。崂山太清宫始建于公元年。公元年在几位著名道士的努力下太清宫有了一定规模,此后不断扩建。中国元代时这里成为全真派的道观,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地位迅速提高,成为仅次于北京白云观的第二宫观。
当年万历皇帝为表彰太清宫道士护教有功,特赏赐了这部《道藏》,《道藏》的首页便有万历皇帝写给太清宫的敕语。
青岛市博物馆的《道藏》一共有箱,数量庞大,他们是用《千字文》中的字来编排顺序的。《千字文》是中国古代用来教儿童认识汉字的一首四言长诗,它由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由于千字文中几乎没有重复的文字,所以古人经常用它来为大型典籍编号。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部道藏的所有经卷就是以千字文为编号排序的。每一个千字文中的字下面都标明了实际应该有的册数、现存的册数和缺少的册数,为查阅与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部《道藏》的版本十分罕见,其中的《太平经》最为特别。《太平经》是中国道教创立初期的重要典籍,它追求的是无灾亦无病,亦无战争,君明臣贤,家富人足,各得其乐的太平世道,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
《太平经》原有卷,随着历史的变迁,其中大部分已经遗失,现存最完整的正统《道藏》收录《太平经》只有57卷,而青岛市博物馆的这部《道藏》却有太平经90卷,因此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和研究价值。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部《道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更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化学、天文、历法、医药、养生等众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一部分典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发明火药的并不是智者圣人,也不是能工巧匠,而是那些一心想要练出长生不老药的道士们。根据《道藏·真元妙道要略》记载,将硫磺、硝石、雄黄与蜜合在一起烧会产生焰火,能将人的脸和手烧坏,还会把房子烧了。这一记载描述了火药燃烧爆炸时所产生的现象。
火药能猛烈燃烧以致爆炸的特性很快被人们运用到军事中。大约在中国唐末宋初,火药就在战场上初露锋芒展现出威力。从此中国从纯冷兵器时代进入到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火药的发明对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自古医道不分家,修道者大都兼修医术,比如葛洪、张仲景、孙思邈等,他们不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师,也是修道之人。葛洪写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孙思邈的《孙真人千金方》都被收录在《道藏》中。
道士们为求长生不老,一直在寻找养生方法,在《道藏》中阐述导引养生的文献有许多,这些书籍中记载的导引养生之法在今天仍具借鉴作用。
《道藏》的流传有自身的特点,一旦成藏就不允许改动,因此《道藏》中的典籍基本都保持了原貌。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部《道藏》对于研究中国道教文化和古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藏于青岛市博物馆的《道藏》与《四库全书》、《大藏经》等同为重要的中华文化遗产,其内涵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大型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