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道教就与中医学有很深的渊源。但不是道医借助、使用中医医术,而是中医药学源出道教。道教的思想主张与特殊修炼状态,对生命有独特认识和体悟,从而形成了集疾病防治、社会、心理等内容的综合健康知识体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巨作《千金要方》写序时,开宗明义阐明了道医的创始和传承。道医创始于黄帝、岐伯与雷公,而后世的传承者还有春秋的医和、医缓,战国的扁鹊,和汉朝的仓公、张仲景与华佗。用道教中的阴阳五行等知识,解释人体医学之术,是中国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医理,被奉为治病、养生的圣经。治病是治“已病”,能力更高的(上工)治“未病”;而养生则是使人长寿,是进入更高层次的阶段,也是修炼的起初。《素问.上古天真论》对道家的养生,有下列两个要点:秒应养生——养生之道:阴阳调和、形神并重人体是由形体(有形)与元神(无形)所构成的,养生必须形与神并重。道家的原理是阴阳,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跟自然界万物一般,人体亦由阴阳组成,养生就是要使人体的阴阳调和。人的养生应因时而变,顺应自然气候的规律。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知道顺从自然规律生活,调养身心,不太过,无不及,饮食规律有节制,生活作息规律,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形体与精神协调一致,相互依存,从而活到自然寿命终尽之时,活过百岁。秒应养生——养生之道:精神内守、清心少欲道家称形体为“臭皮囊”,乃后天所得;先天所得的真气才是道家养生精髓所在,养生首重精神的修养(正所谓“清心少欲,重德守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对人体健康的恢复和保持,侧重于运用药物、针灸等等各种方法对人体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目的。道教则是根据万物皆有气的原理,在药医理念的基础上,直接调集各类相应地气进行灵活运用。对于人体内的气机,一方面清除病气、浊气、邪气,另一方面补充生气、清气、正气,使机体中的精炁神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目的。老子的长寿就得益于其养生之道,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凝神入气穴”。人体就像无根树,仅依赖后天呼吸而生存,如何让其尽快生根、长叶?以道教的思维来养生,我们才能与地、天连接起来,如同树木一样深植大地,承接大自然的阳光雨露,这正是获得长寿的重要关节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gjml.com/zrys/17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