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了如何养生黄帝内经四个字升降

北京中科崔永玲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1005/6562630.html

处暑节气之后,马上就是白露节气了,秋天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关于秋天养生,我们需要做点什么呢?

很多人都知道,秋天天气干燥,滋阴润燥就是常态。也有人听说内经“秋伤于湿,冬生飧泄”的话。

但在我看来,秋天来了,尤其是中晚秋时节,我们还是要注意做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健脾。

可能对一些朋友来说,秋天健脾似乎和“四季养生”的内经原旨相悖。假如您有这种疑惑的话,那就需要更好地理解四季养生了。

不错,从五脏四季的对应来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似乎没有毛病。

但你有没有觉得,“长夏养脾”的脾,作为后天之本的脏腑,为什么只是一个那么短的季节呢?

实际上,中医关于五脏和季节的对应,有一个更合适的说法,那就是脾不单独主一季,而是分四时而附之。

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每个季节都应该养脾。内经之类的原文,也说每个季节的最后二十天都对应脾,这也就成了更深奥的四时养生。

首先,身体经半年多来的成长,也经过了春的生化,夏的炎上。

春夏两季,我们更常面对的是多出汗,口味不怎么好,甚至有的人还出现身体疲乏,精神不振之类。

尤其是酷暑的炎热,不得不经常喝很多冷饮来避暑,这就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水湿之气,这都是容易导致湿困脾虚的。

因此,即使到了干燥的秋季,我们还是应该首先从健脾开始做起。甚至可以说,一年四季都不能忘了健脾。

如果秋天来了,您有了如下这些感觉,多半就是有点脾虚了,更需要做好健脾:

1、精神不振,体力不济;

2、食欲不振,勉强吃点就饱胀嗳气甚至反酸;

3、说话声音低沉,明显有点中气不足的表现;

4、身体沉重疲乏,总是想躺下睡觉;

5、有时候会有点毛烧毛热的闷燥感,呼吸也会急促起来;

6、舌苔偏白,舌苔厚腻很多津液。

如果有了上述六个表现,多半和脾虚有点关系,最好及时调理调一下脾胃。

而进入秋天之后,也是传统的“秋季进补”时机,自然界的果实都成熟了,很多动物类食物也到了最丰满的时机。传统的食补,确实是人们最常用的一个方法。

但食补也是一种补益之法,如果做得不是那么合适,可能反而对脾胃造成困扰。

比如一些脾虚的人,平素的身体可能比较瘦弱,还想着贴秋膘。可进补不当,反而可能出现虚不受补。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选择过于温燥的进补,认为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润,温补阳气就不会错,但最后的结果就是虚火上炎。

最后还有人,原本属于阳虚,却大量进补那些阴寒的药食,这显然就南辕北辙了。

那么,我们知道了秋季也要注意健脾,也知道了哪些情况需要健脾,更了解了健脾的一些注意事项,有什么比较简单而又广谱的健脾方法呢?

《黄帝内经》对于身体的气机原理,曾用四个字来进行总括:升、降、补、泄。我们秋季健脾,就可以遵循着四字原则来进行。

所谓升,升的就是的清阳之气,所谓降,降的就是身体的浊阴之气,补益的是元气,泄的事燥热之气。

理解了这四字原则,我们就能很容易从传统的方剂里找到健脾的王道——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尔。

组成很简单,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仅此四味中药而已。歌诀还提供了一个最常用不过的化裁,那就是加入法夏、陈皮两味就成了六君子汤。

之所以说四君子汤是健脾的王道,我们可以从它们的组成来分析:

人参:性味甘平,主要就是补益中气,尤其是脾肺二经之气为主,对应的是“升”;

白术:性味苦温辛燥,主要就是能健脾化湿,对应的是“降”;

茯苓:性味甘淡平和,主要就是能健脾渗湿,对应的是“泄”;

甘草:能入十二经,也能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对应的是“补”。

四药配伍,起到补脾气、健脾运、去湿气、利水湿的作用,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养心、安神、养肺的作用,秋季养生用它来健脾,确实是非常合适的,难怪古代中医称它为健脾之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gjml.com/zrys/17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