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黄帝内经》中首个没有以“论”命名的章节,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本章是直接讲述五藏生成,而没有问答和议论的话,因此篇名中不冠以“论”。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这一篇开始初步讲解“望”的原理和判断标准,在中医诊断上这算是比较重要的一章。笔者为方便讲解,对内容进行了一定的重组和发散,读者有兴趣可参照原文阅读。
五行与五脏
本章对五脏的相关论述依旧是依据五行理论来展开的,认为:
心脏主要与脉相联系,它的荣华主要表现在面色上,因为心属火,所以被属水的肾脏制约。
肺脏主要与皮肤相联系,它的荣华主要表现在毫毛上,因为肺属金,所以被属火的心脏制约。
肝脏主要与筋相联系,它的荣华表现在指甲上,因为肝属木,因此被属金的肺脏制约。
脾脏主要与肌肉相联系,它的荣华表现在嘴唇上,因为脾脏属土,因此被属木的肝脏制约。
肾脏主要与骨骼相联系,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因为肾脏属水,因此被属土的脾脏制约。
五行生克五味与五脏之气有相对应的关系,心喜欢苦味,肺喜欢辛味,肝喜欢酸味,脾喜欢甜味,肾喜欢咸味,这是因为它们的五行属性相同。这是五味太过就会导致伤害。
如果吃咸味的东西过多,则肾气过强,压迫心脏,则会导致血脉凝涩不畅,面色发生变化;
如果吃苦味的东西过多,则心气过强,压迫肺脏,则会导致皮肤枯槁,汗毛脱落;
如果吃食辛味的东西过多,则肺气过强,压迫肝脏,则会导致筋脉拘急,爪甲枯槁;
如果吃食酸味的东西过多,则肝气过强,压迫脾脏,则会导致肌肉粗厚皱缩,口唇掀起;
如果吃食甜味的东西过多,则脾脏之气太强,压迫肾脏,则会导致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五味颜色判断健康
五脏之色生于脏而见外。
如果看一个人,如果他呈现出像死草一样的青色(即:青中带白),表明其人肝气衰败,是死征;
如果他呈现出像枳实一样的黄色(即:黄中带青),表明其人脾气衰败,是死征;
如果他呈现出像烟煤一样的黑色(即:黑中带黄),表明其人肾气衰败,是死征;
如果他呈现出像死血一样的红色(即:红中带黑),表明其人心气衰败,是死征;
如果他呈现出像枯骨一样的白色(即:白中带青),表明其人肺气衰败,是死征。
如果看一个人,如果他呈现出像颜色青得象翠鸟的羽毛一样,红得象鸡冠一样,黄得象螃蟹的肚皮一样,白得象猪油一样,黑得象乌鸦的羽毛一样。五种颜色,不管呈现哪一种,颜色正而华润光泽,这才是健康状态下人体五色的情况。具体来讲:
心脏功能健全,人体色泽象用白色的绸子裹朱砂(白中透深红);
肺脏功能健全,色泽象用白色的绸子裹着红色的东西(白中透淡红色);
肝脏功能健全,色泽象用白色的绸子裹着绛色的东西(白中透大红色,偏暗);
脾脏功能健全,色泽象用白色的绸子裹着栝楼子(白中透红黄色);
肾脏功能健全,色泽象用白色绸子裹着紫色的东西(白中透紫色)
颜色气血的归属
人体十二经脉都上注于目,骨髓都汇聚于脑,筋都联缀关节,血都灌注于心,气都属于肺主管,
四肢,是人体的两手两足;八溪,是人体的两肘、两臂、两膝、两髋八个关节,气血在四肢吧溪周时运转,朝夕出入。
人体在睡觉的时候,血归藏于肝脏。肝得到血液的滋养,眼睛就能看东西;脚得到血液的滋养,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滋养,就能抓握物体;手指得到血的滋养,就能拿捏住东西。
早上起床为冷风所吹,血液凝滞于肌肤,就成为血痹;血液凝滞经脉,血液就运行不畅;血液凝滞于脚,便形成足部逆冷。这三种情况,均是血液不能正常地环流于经脉之中的缘故,所以称它们为痹厥证。“痹症”在中医中是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肝脏穴位
在人身上有大谷十二处(何为“大谷”学界还存有争议,有的认为是大经脉会和处的重要穴位,有的认为是指关节,有的认为是指十二经),小溪共三百五十四处(小溪指穴位问题不大,但前任有部分认为小溪数应为三百五十三处,“三百五十四”为古人抄录错误,大谷、小溪合计三百六十六,与周天之数正好对应),十二俞(指:肝俞、心俞、肺俞、脾俞、肾俞、厥阴俞、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12个穴位)不包括其中。这些部位是卫气(可理解为代表免疫力的气)停留之处,也是邪气(致病之气)停留的场所,对这些地方开展针灸,可以祛除邪气。
穴位诊病方法
五脏之病成于内而见于脉。诊断疾病应当以五脏的脉作为纲领。掌握疾病发生情况,要先了解致病的根本。五决,是指五脏的脉象。
各种头疼类疾病,属于下虚上实,病在足少阴经及足太阳经,疾病进一步发展就进入肾脏。
眼睛视物不清,头部摇动,耳聋不聪,属于下实上虚,病在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疾病进一步发展就进入肝脏。
腹部胀满,支撑胸胁,下肢厥冷,头部眩晕,病在足太阳经与足阳明经。
咳嗽气喘,胸中胀满,病在手阳明经及手太阴经。
心烦,头痛,胸满,腰脊牵拉痛,病在手太阳经及手少阴经。
脉体的粗细,脉象的滑溜艰涩,浮显沉滞均可以凭诊脉辨别;五脏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通过理论推导;五脏所反应的声音,可以凭意识加以辨别;五色的变化,可以凭眼睛进行观察。脉诊与色诊结合起来运用,诊断就不会出现失误了。
赤脉至(脉合于心,心属火,五色为红,因此叫赤脉),脉来疾数如喘,脉坚实,诊断为气积滞于中,无食欲,病名为心痹(积气痹闭于心下),病因为思虑过度(中医心主思虑,因此思虑过度伤心,心属火,火生土,土为脾,母弱者子衰,病传入脾,因此不思饮食),邪气乘虚侵袭人体。
白脉至(脉合于肺,肺属金,五色为白,因此叫白脉),脉来躁动如喘,浮而大,上部虚下部实,为气滞于胸中,虚惊而喘,病名为肺痹,病因为外伤寒热,醉后行房(肺娇柔,外感寒热易伤;酒有助血液流动的作用,其气悍,内益于心,醉后行房气则上逆而积于胸;行房不节制伤肾,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肾伤则肺负担加重)。
青脉至(脉合于肝,肝属木,五色为青,因此叫青脉),脉来长,左右搏指有力,为气积滞心下,腹胀支撑两胁,病名为肝痹。病因为寒湿所伤,与疝病的病机相同,同时还有腰痛,脚冷,头痛等症状。(寒湿之气多从足起,由足厥阴经向上传导,过小腹、布胁肋,病症与疝病相同,与督脉回合于头顶,因此会头疼)
黄脉至(脉合于脾,脾属土,五色为黄,因此叫黄脉),脉来大而虚,为气积滞于腹中,病人自觉腹中气逆,病名为厥疝,女子也有这类情况,病因为四肢过度劳累,汗出伤风所致(肝为四肢之本,风五行属木,汗出伤风使肝气失常,脾土为肝木所克,治病。因此,黄脉至,脾脏病,但病名却不是脾痹,而是厥疝。“疝”就是指肝部疾病)。
黑脉至(脉合于肾,肾属水,五色为黑,因此叫黑脉),脉来浮大而坚硬,为气积滞在小腹及阴部,病名为肾痹,病因为用凉水洗澡后即卧所致。(肾属水,同气相求,凉水洗澡会将水汽积于肾,洗后即卧,易为地面清湿之气侵袭,加重水汽淤积,致病)
诊断大凡观察五色,如果面黄目青,或面黄目红,或面黄目白,或面黄目黑,均为可以医治,是不死的象征。而面青目红,或面红目白,或面青目黑,或面黑目白,或面红目青,均无法救治,为死的征象。(这是因为五脏之血皆藏于肝脏,肝通于目。面主气色,目主血色。目显示出青红白黑四色,表明肝心肺肾四脏有疾病。面黄则表明胃气尚充足,胃气充足则能滋养五脏,因此暂时还没有危险。面表现出其他颜色表明胃气不足,难以滋养五脏,因此难以救治)
顺口溜总结:人体功能太神奇,内外联系很紧密。五脏健康怎么样,看看面色就知道。是好是坏不求人,照照镜子就能成。多把本文读一读,健健康康很满足。
你的每次点击、点赞、转发、收藏和评论都是对笔者的支持。
祝大家身体健康!